1.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唐韩愈《南山诗》:“晴明出稜角,缕脉碎分绣。”一本作“棱”。
宋梅尧臣《和端式上人十咏‧寒溪石》:“水鸟立稜角,渊鱼游穴罅。”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觚者稜也,有稜角也。”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桥西草堂,右由露臺一带,土气积鬱,叠以黄石,嶙峋稜角。”
2.比喻人的锋芒。
宋富弼《韩国华神道碑》:“以监察御史召,弹击有稜角。”
3.喻指事物的端倪。
《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原来贤弟用此一段苦心,成全大事。况我与你同榻数年,不露一毫棱角,真乃节孝兼全,女中丈夫,可敬可羡。”
汉觚稜亦作“觚棱”。1.宫闕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宫闕。 《文选‧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闕,上觚稜而栖金爵。” 吕向注:“觚稜,闕角也。” 《后汉书‧班固传上》作“柧棱”。 宋王观国《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 ...
汉闕角觚棱。 《文选‧班固<西都赋>》“上觚棱而栖金爵”唐吕向注:“觚棱,闕角也。” 宋马永卿《嬾真子》卷四:“今之闕角,谓之觚稜,盖取其有四稜也。”
汉石稜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唐杜甫《西阁雨望》诗:“径添沙面出,湍减石稜生。” 唐于鵠《过凌霄洞天謁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 前蜀韦庄《渔塘》诗:“洛水分餘脉,穿巖出石稜。” 《太平广记》卷二四一引五代王仁裕《王氏见闻记‧ ...
汉磨稜刓角磨削棱角。 清陈鑾《重刻<张太岳先生全集>序》:“以磨稜刓角之力,成其旋乾转坤之功。”
汉觚木...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唐苏鶚《苏氏演义》卷下:“觚者,稜也,学书之牘,或以记事,削木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面面皆可书,以有稜角,遂谓之觚。今或呼小儿学书简為觚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