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颂。诵,通“颂”。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先生处胜之门下叁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汉书‧董仲舒传》:“周道粲然復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
宋曾巩《<强几圣文集>序》:“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孛罗﹞却又读书能文,敬礼贤士,一时公卿间,多称诵他好处。”
汉诵言1.指诵读经书之言。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笺:“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2.犹诵读。 宋沉作哲《<寓简>序》:“予屏居山中,无与晤语,有所记忆,輒寓诸简牘……已而诵言之,则 ...
汉诵说1.传述解说。 《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為师;耆艾而信,可以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师。” 梁啟雄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说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 《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 ...
汉絃诵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 ...
汉诵法称颂并效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长子扶苏諫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杨文公》:“宋王文正公尝言,昔杨文公有言,‘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吾每钦佩斯言云云。 文公 ...
汉诵述诵读传述;讲述。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本事》:“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 《叁国志‧蜀志‧尹默传》:“﹝默﹞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眾、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復按本。” ...
成语传诵一时诵:称诵、传述。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成语称功诵德称:称道;功:功绩;德:德行。颂扬功绩和德行。
成语口称三昧佛教用语。指专心念诵佛经而达到拔除杂念、心神平静的境界。
成语著作等身宋朝时期,从小有神童之称的贾黄中15岁高中进士,他父亲对他要求很严,规定每天要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办法是将要读的文章篇幅展开,用它来量黄中的身高。身高多少就得读完多长的文章。黄中的记忆力相当惊人,居然读完就可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