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善走者。
《文选‧枚乘<七发>》:“王良、造父為之御,秦缺、楼季為之右。”
李善注:“秦缺,楼季,皆善走者。”
汉讹缺I亦作“讹闕”。 错误、残缺。 《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秦而復出於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讹闕”。 宋陆游《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及再得之,纔相距数年,讹闕已多,知古人欲传远 ...
汉缺事1.工作上的缺失。 明何景明《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州既靡有缺事,守曰吾庶可以考矣。”2.感到缺憾的事。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璽始末》:“今儒生辈皆尊信其言,以為秦宝未入中国,乃圣朝缺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五通》:“终岁之好,分手 ...
汉缺点短处;欠缺之处。与“优点”相对。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他虽然是外国的盲人,听不懂,看不见,但我自己也还不肯利用了他的不幸的缺点,来作嫁祸於他的得罪‘大学生诸君’的文章。” 毛泽东《论十大关係》十:“有 ...
汉沦缺湮没,残缺。 《宋书‧乐志一》:“汉末大乱,眾乐沦缺。” 北魏酈道元《水经注‧泗水》:“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 《隋书‧音乐志下》:“汉末大乱,乐章沦缺。” ...
汉保残守缺1.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 《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叁学。” 清顾炎武《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