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秦国良医。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於秦。
秦伯使医缓為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曩不实言,今魂气已游墟莽,秦缓何能為力?”
汉医缓1.春秋时秦国良医。 《左传‧成公十年》:“公(晋侯)疾病,求医於秦。 秦伯使医缓為之。未至,公梦疾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 ...
汉和缓1.春秋时秦国良医和与缓的并称。 晋挚虞《疾愈赋》:“讲和缓之餘论,寻越人之遗方。”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雷桐是别,和缓是悉。” 清潘耒《河堤》诗:“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 梁啟超《论请愿国会与请愿政府并行》:“如彼久病者,不敢望和缓,且望 ...
汉延缓1.拖延。 明唐顺之《牌》:“若兵力不足,可即申呈总督军门及本部量议,添兵相助,毋得延缓误事。” 清惲敬《与秦筠谷书》:“然格杀贼盗,罪止杖耳,敬何必苦争,使再延缓,致毙囹圄。” 丁玲《韦护》第叁章:“他知道这是最后的一刻了,他不能再延缓。”2.推迟。 《 ...
汉缓师延迟出兵。 《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缓师,秦将生心。” 《宋史‧太祖纪叁》:“江南主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徐鉉》:“南唐以徐鉉使北,请缓师。” ...
汉变风易俗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变风易俗,化於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以致太平。” ...
成语弹丸之地战国时期,秦国出兵大败赵军,秦国要赵国割六座城池讲和。赵王向曾经担任秦国丞相的赵人楼缓请教,楼缓认为还是割地求和吧。谋士虞卿则认为秦军疲惫不宜再攻就不能割地。楼缓认为给了这六座弹丸之地可以换取来年的和平 ...
成语病入膏肓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
成语膏肓之疾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
成语二竖为灾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
成语二竖为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