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登科录之类。
明李东阳《送乔生宇归乐平》诗:“我友中书君,十年抗师席。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
2.指明清时代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簿册档案。
《明史‧职官志叁》:“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
汉科謫亦作“科适”。谓依法贬謫,流徙戍边。亦指贬謫戍边的罪人。 《史记‧大宛列传》:“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正义:“音謫。 张晏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叁,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天 ...
汉录科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叁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餘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於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為“录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明陈子龙《直纠大贪疏》:“童生之入学及诸生之 ...
汉登科记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 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录”,亦称“题名录”。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叁场试题目。 唐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叁摺 ...
汉贤科科举时代对选拔官吏所分科目的美称。 宋文同《谢成都端明啟》:“谬缘贤科,窃跡秘府。” 明李开先《钝庵赵尹徵粮受奖帐文》:“发跡贤科,倚马之才空北冀;登名仕籍,栖鸞之地在章城。” ...
汉盐籍盐商和盐民的户籍。 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下:“毕诚本估客之子,连昇甲乙科,杜悰為淮南节度使,置幕中,始落盐籍。” 唐白居易《议盐法之弊》:“身则庇於盐籍,利尽入於私室。”按,古时入盐籍者居无征徭,行无榷税,享有某些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