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
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上:“代传数本李氏《文选》……其绝笔之本,兼释音训,注解甚多,匡乂家幸而有焉。尝将数本并校,不唯注之赡略有异,至於科段互不相同,无似余家之本该备也。”
《朱子语类》卷一叁九:“韩不用科段,直便说起,去至终篇,自然纯粹成体,无破绽,如欧曾却各有一箇科段。”
2.戏曲角色的做派、做工。
清褚人穫《坚瓠八集‧瞽识王教师》:“江斗奴演《西厢记》於勾栏,有江西人,观之叁日,登场呼斗奴曰:‘汝得虚名耳!’指其曲谬误并科段不合者数处。”
3.犹手段。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你好不分晓,是前来科段,今番又再使。”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摺:“适纔汉王濯足见英布,非是故意轻他,使这谩骂的科段。”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摺:“如今被俺使个科段,将他捻出门去。”
汉叁科九旨... 说》云:《春秋》设叁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為叁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叁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叁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叁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 ...
汉窠段... 科”。 清陈鸿墀《全唐文纪事‧评騭叁‧黄氏日钞读韩》:“近世為记者,仅述岁月工费,拘涩不成文理;或守格局,各成窠段。”参见“科段”。
汉叁科... ,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 《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叁科,高為尚书,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叁个科段,叁个段落。参见“叁科九旨”。 3.叁次科考。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绣,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叁科不第。 ...
汉甲科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时课士分甲乙丙叁科。 《汉书‧儒林传序》:“平帝时王莽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2.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唐白行简《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 ...
汉豫科旧制高等学校升入本科前的准备阶段,学业期限為一至叁年。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四二》:“学生在叁四百人之间,就算作四百人罢,分為豫科及本科七系。”
成语一板三眼清朝时期,著名作家吴趼人不满社会现状,对一板一眼的科举取士制度极为不满。他在《糊涂世界》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