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
《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偽态。”
叁国魏曹植《文帝誄》:“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
《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乎!”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由国家明定科条: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
2.条例;章程。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宋范成大《围田嘆》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
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惟散财薄徵,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於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為善也。”
3.项目,科目。
汉王充《论衡‧正说》:“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唐刘知几《史通‧题目》:“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為传,宜别立科条。至於陈项诸雄,寄编汉籍;董袁群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徐渭《代云南策问》:“后以科条举者,在汉时称明经,不及史,唐则惟叁史而已。”
清曹寅《送朱林修北试》诗:“经义兼词赋,科条孰后先?”
4.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跡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叁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着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汉书‧丙吉传》:“﹝吉﹞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顏师古注引张晏曰:“琐,录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
汉解科... 理分明。 汉扬雄《法言‧寡见》:“或曰:‘学者之说可约邪?’曰:‘可约解科。’”李轨注:“言自可令约省尔,但当使得其义旨,不失其科条。” 汪荣宝义疏:“解科即条理之科之谓。”
汉科琐科条烦琐。 宋刘克庄《转调二郎神‧四和林农卿》词:“但进有都俞,退无科琐,不用依时出省。” 钱仲联笺注:“科琐,谓科条琐屑也。”
汉科具谓分条列出。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科问前諫者”元胡叁省注:“科,条也。问前諫者,科具其姓名也。”
汉应条... 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輒举,甚有威名。” 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九:“苏舆曰:应条谓应科条,吏有无状如... 按:条谓詔条,所谓六条者也。”2.蠐螬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叁‧蠐螬》。
汉新科1.新立的科条。 《叁国志‧魏志‧何夔传》:“所下新科,皆以明罚敕法,齐一大化也。” 宋苏軾《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知君不久留,治行中 ...
成语金科玉条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成语照本宣科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成语金科玉律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成语金科玉臬臬,标准,法式。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同“金科玉律”。
成语玉律金科律:规章,法则;科:旧指法律条文。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