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
叁国魏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计。’”宋李纲《奉詔条具边防利害奏状》:“又况将士暴露之久,财用调度之烦,民力科取之困,谓宜大為守备,痛自料理,使之苏息,乃為得计。”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无术‧杜荀鹤诗》:“经生多有不省文章,尝一邑有两人同官,其一或举杜荀鹤诗,称赞‘也应无计避徵徭’之句,其一难之曰:‘此诗误矣,野鹰何尝有徵徭乎!’举诗者解曰:‘古人有言,岂有失也!必是当年科取翎毛耳。’”
汉开科1.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后即指科举制的开考。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彼时南省开科,纷纷举子多来扣问得失。” 康有為《闻菽园居士欲為政变说 ...
汉诸科1.唐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 唐苏鶚《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2.北宋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叁史、叁礼、叁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 ...
汉前科... 《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据说瘦猴有过调戏妇女的前科。”2.行科举时称上一次考试。 《宋史‧赵崇宪传》:“此汝愚子,岂即前科取应第一人者耶?”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小生是前科举人,来此会试。” 《红楼梦》第二回:“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 ...
汉科举考试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人总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 ...
汉实科理工科的旧称。 袁世凯《东抚復奏条陈变法疏》:“另增实学一科,与将旧科所减之额,作為实科取中之数。”
成语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成语发策决科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成语因敌取粮因:依靠;粮:粮食。从敌人方面取得粮食等科物资。
成语谬种流传宋朝时期,何澹见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不严,考场上贿赂成风,致使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投机取得功名,他向朝廷上奏折,指出先科考试的种种弊端与危害。如果考试不严,所选人才质量就不高,隔几年由他们主持考试,那么就会让谬误的根子代代相传 ...
成语东涂西抹唐朝时期,才华出众的薛逢参加科举取中为官,但始终没有被提拔,还是穷困潦倒。一次他骑马上朝,碰巧遇到新科进士放榜,那些新贵在马上不可一世就是不让道。薛逢笑着说:“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