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人示意的动作,行為。
《水滸传》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这科分!这唐牛儿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
《初刻拍案惊奇》卷叁十:“李参军平日许多枉自风标俏倬,谈笑科分,竟不知撩在爪哇国那里去了。”
2.犹科派。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鴇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
3.科举中式之年分。
《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副钦差的官虽然比正钦差小些,然而论起科分来,他入翰林比正钦差早十年,的的确确是老前辈。”
汉吏科... 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 《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顺天府文卷。”
汉科目1.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 《旧唐书‧李嶠传》:“窃见垂拱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叁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汉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韜奋《经歷》二:“后 ...
汉甲科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时课士分甲乙丙叁科。 《汉书‧儒林传序》:“平帝时王莽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2.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唐白行简《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 ...
汉科条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 《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偽态。” 叁国魏曹植《文帝誄》:“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 《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 ...
汉开科1.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后即指科举制的开考。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彼时南省开科,纷纷举子多来扣问得失。” 康有為《闻菽园居士欲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顷者开科买士心,秀才得意群呻吟。”粤剧《搜书院》第五幕第二场:“谢某虽小 ...
成语科头箕裾科头:不戴帽子;裾:通“倨”,傲慢;箕裾: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形容不拘礼法。
成语科头箕踞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成语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成语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成语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