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板

秉笔点击在线发音

解释

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录焉。”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相关词语

秉笔太监... 明代皇帝諭旨或批发奏章,常授命内监先写事目,称之為“秉笔太监”。 清昭槤《啸亭续录‧批本处》:“国初鑑明季... 太监专擅弄权之弊,特简满翰林官一员……专司批发之责。”

顶笔... 古代朝见,插笔於冠,以备记事,谓之“顶笔”。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二:“考功郎中监仪御史坐,北向,酒九行,僕射秉笔,有司赞揖。顶笔故事废矣。”参见“簪笔”。

螭头载笔《新唐书‧百官志二》:“其后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因以“螭头载笔”表示史官侍值。 明 ...

卓笔... 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镜锐而长,如卓笔之形。”3.停笔、搁笔。 宋江休復《江邻几杂志》:“王文正曾作参政;秉笔至淑妃為皇太妃,卓笔曰:‘适来不闻此语。’”

奋笔1.秉笔直书,直言不讳。 《国语‧鲁语上》:“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 《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而中书省独能奋笔弗顾者,唯有 ...


相关成语

成语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成语秉笔直书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成语阳秋可畏阳秋:原作“春秋”。《春秋》为古代寓褒贬、别善恶的编年体史书,这种有褒有贬秉笔直书的笔法,使有问题的人觉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