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ㄧˋ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指认为亲属的:~父。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姓。
郑码:SOS,U:4E49,GBK:D2E5
笔画数:3,部首:丶丿,笔顺编号:434
汉道义1.道德义理。 《易‧繫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叁曰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 唐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冯梦龙《梦磊记‧寓 ...
汉赴义1.犹仗义。 《叁国志‧魏志‧袁绍传》“卓遣执金吾胡母班”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班字季皮,太山人,少与山阳度尚、东平张邈等八人并轻财赴义,振济人士,世谓之八厨。” 清姚清华《石门马氏蠲粟賑饥纪事》诗:“当其举念初,赴义如箭疾。”2.参加义举;参 ...
汉讲义1.讲说经义。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 《北史‧崔暹传》:“子达拏,年十叁,令儒者权会教其解《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命达拏高坐开讲。同郡眭仲让阳屈服之,暹用仲让 ...
汉负义1.背弃恩义。 《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眾,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為,勇者不行。” 李贤注:“负,犹失也。” 前蜀杜光庭《贺收陇州表》:“自岐郊负义,关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绝睦邻之分。” 清徐士鑾《宋艷‧果报》:“ ...
汉辞义1.辞采和文义。指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叁国魏曹丕《与吴质书》:“箸《中论》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晋皇甫謐《叁都赋》序:“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 《南史‧任昉传》:“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製《月仪 ...
成语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成语计行虑义计:计策。行:实施。虑:考虑。义:道义。实施计策前要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
成语贪财贱义贱:轻视;义:道义。贪图钱财,轻视道义。
成语避嫌守义嫌:嫌疑;守义:保守道义。避开嫌疑,保守道义。
成语闻义而徙闻:听到;义:正义;徙:迁移。听到符合道义的事就心动神往,虚心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