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宜;临时。
《战国策‧秦策五》:“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
鲍彪注:“一切,权宜也。”
《淮南子‧泰族训》:“今商鞅之啟塞,申子之叁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
《汉书‧平帝纪》:“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顏师古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晋书‧王廙传》:“是以叁载考绩,叁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誉。”
《新唐书‧高郢传》:“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磾万人之力,邀一切之报,其為不可亦明矣。”
2.副词。一概;一律。
《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
《后汉书‧光武帝纪》:“詔陇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為庶民。”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諡号亦皆忘失。”
3.全部,所有。
北齐贾思勰《齐民要术‧栽树》:“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
《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明李贄《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洵若杨氏所云,则将捨六艺而言道德,且驱古今一切之书,俱以文艺之末概之矣。”
巴金《我和文学》:“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4.泛指全部事物。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然则古史所记,一切皆无,何但一事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今世一切变古,唐以来旧语尽废,此犹存唐旧為可喜。”
艾青《<诗选>自序》:“对一切都兴奋,就是对一切都不兴奋。”
5.一般的;普通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為说力少也。”
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度辽将军皇甫规》:“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清李渔《慎鸞交‧弃旧》:“那内监总是无儿,儘着他的家私办作粧奩陪嫁。你说下官这箇新郎还是做得过做不过?这还是一切小事。”
1全部全部, 全体, 一切, 所有, 整个, 整整, 全副, 全份, 成套, 整套, 一体, 囫囵, 全, 整, 合, 阖, 举, 通, 普, 尽, 悉, 一, 满, 浑, 周, 遍, 漫, 上上下下, 里里外外, 百分之百, 不折不扣, 原原本本, 一五一十, 布满, 从头至尾, 总体, 任何, 万事, 凡事, 竭, 满贯, 漫天, 全勤, 通栏, 全方位, 全套, 全总, 满门, 俱全, 方方面面, 尽数, 全路 辨析>>
汉一切智佛教关於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 《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法华经‧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 ...
汉睥睨一切犹言傲视一切。 洪深《申屠氏》第五本:“方六一素来称英雄数好汉,睥睨一切,连经几种出丑,怒气无可发泄,将桌上花瓶,摜得粉碎,拍案大骂。”
汉一切种智佛教关於智慧的名词之一。(1)就广义言,与“一切智”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 隋吉藏《法华义疏》卷六:“若是一切种智但在於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2)叁智之一,相对於“一切智”而言,指对总相、别相的全面认识。 《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种智者,观种 ...
汉一切法佛教称万有為一切法。亦称... 《大智度论》卷二:“復次一切法,略说有叁种:一者有為法,二 ...... 大智度论》卷二七:“何等是一切法?所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 ......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 ...境界之相。”
汉一切眾生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大智度论》卷二七:“如佛所说,无 ...... 最第一。” 《法华经‧譬喻品》:“如来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叁摺:“誓欲剿 ...眾生。”
成语傲睨一切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成语一切之权一切:一时;权:权宜。指一时的权宜之计。
成语一切众生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成语一切有情佛教指一切众生。
成语压倒一切精神气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